金融监管总局昨天发布的《关于推动深化人身保险行业个人营销体制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是对我国人身保险行业长期存在的个人营销体制问题的一次系统性改革,旨在推动行业从粗放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以下从政策背景、核心内容、潜在影响及挑战、AI转型等方面展开分析,供参考:
一、政策背景与必要性
1.传统模式的痛点
激励短期化:过去佣金集中在前几年发放,导致销售人员追求短期业绩,忽视长期服务。
管理粗放:层级过多、利益分配不均(如“金字塔式”团队结构),基层代理人收入低、职业归属感弱。
合规风险:销售误导、虚假承诺等问题频发,损害消费者权益和行业形象。
2.政策延续性
2024年国务院文件已明确要求“加快营销体制改革”,此次《通知》是对顶层设计的细化落实,呼应了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
1.佣金机制改革
递延发放:缴费期5年以上的保单佣金发放延长至3-5年,倒逼销售人员注重长期服务,减少“快进快出”行为。
利益倾斜:明确向直接销售顾问倾斜,削弱团队层级抽成,缓解“剥削基层”问题。
2.职业化与合规化
分级分类管理:推动销售人员能力与产品复杂度匹配(如分级授权),提升专业性。
追索扣回机制: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经济损失追责,强化合规约束。
3.灵活就业支持
允许销售人员以灵活就业身份参保,解决社保缺失的痛点,增强职业稳定性。
4.员工制探索
鼓励劳动合同员工转为销售顾问,可能为行业引入更稳定的从业者(如银行理财经理模式)。
三、潜在影响
1.对保险公司
短期阵痛:分级销售带来短期队伍收入波动;层级精简或引发短期团队动荡。
长期利好:推动公司从“人海战术”转向精细化运营,提升客户留存率和品牌口碑。
2.对销售人员
优胜劣汰:低素质、短期投机者将被淘汰,专业化代理人收入有望提升。
职业认同:社保、荣誉体系等配套可能改善社会对保险代理的偏见。
3.对消费者
品质升级:减少销售误导,获得更长期、专业的保障规划。
成本透明:“报行合一”或降低产品费用,但需警惕部分公司变相涨价。
四、挑战与待解问题
1.执行难度:
如何平衡“层级精简”与团队管理效率?独立代理人与团队负责人的利益如何划分?
佣金递延可能影响招募吸引力,需配套培训和支持体系。
2.监管协同:
需防止保险公司通过“隐形费用”规避佣金限制(如变相发放奖励)。
行业协会的分级标准需避免流于形式,确保与市场需求匹配。
3.文化转型:
行业长期注重短期业绩,改革需扭转这一惯性,注重专业化、长期性。
五、《通知》精神与AI转型的碰撞
1.颠覆传统培养模式,加速队伍扁平化
监管新规要求压缩团队层级、提升代理人专业性,而AI销售机器人(如懂保保)和智能营销平台(如懂展业)通过销售全流程管理实现这一目标,例如:
智能培训系统:替代传统“师徒制”,通过虚拟案例库、实时话术指导、合规红线预警,快速培养标准化专业能力。
能力认证AI化:新规提出的“分级分类管理”可结合AI测评(如模拟客户场景考核),动态调整代理人授权范围。
扁平协作生态:AI中台直接赋能一线,减少中间层级抽成,契合新规“佣金向直接销售人员倾斜”的要求。
2.技术性根治销售误导顽疾
新规强化销售行为监管,AI提供根治方案:
全流程合规锁死:线上化作业全流程监管,例如机器人对话实时触发风险提示(如“收益不确定”自动弹窗),录音录像自动归档,满足监管“可回溯”要求。
智能质检取代人工抽查:NLP算法100%扫描销售话术,识别“保本保息”等违规词汇,比传统人工检查效率提升百倍。
动态佣金惩戒:AI系统可自动关联投诉率与佣金发放,对违规代理人执行新规要求的“追索扣回”。
3.推动员工制与专业化分工
新规鼓励探索员工制,AI应用使其具备经济可行性:
人机成本重构:AI承担80%标准化工作(需求分析、方案生成),人力成本下降使企业更有能力为代理人缴纳社保。
服务能力升级:代理人从“推销员”转型为“AI协作者”,专注客户服务(承保协助、理赔协助、健康养老服务),符合新规“长期服务导向”。
新型雇佣关系:可试点“基础工资+AI绩效”模式,在推动AI展业的基础上,既保障代理人稳定性,又保留市场化激励。
终极碰撞结果:新规为AI转型提供了政策导向,AI为新规落地提供技术抓手。二者合力将催生“轻型、专业化”新业态——精英代理人+AI中台,最终实现监管期待的“消费者-从业者-险企”三角共赢。
六、总结评价
《通知》是近年来保险营销领域最重磅的改革之一,直击行业沉疴,方向正确但落地需时间。其成功取决于:
1.保险公司能否真正摒弃短视思维,重构考核体系;
2.监管能否持续高压,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3.行业生态协同,如社保、税收等政策配套支持;
4.智能化转型,由技术和业务模式升级来支持新规落地。
总之,《通知》若执行到位,有望推动中国保险业从“销售驱动”转向“服务驱动”,最终实现消费者、从业者与保险公司的多方共赢。
文章来源:懂保汇创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