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运业作为国际贸易的基石,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这一行业也正经历着由新冠疫情、地缘政治冲突、绿色转型以及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未来,航运业将继续在这些复杂多变的因素中寻找平衡,探索新的增长点和解决方案。面对这些挑战,航运业必须不断创新和适应,以保持其在全球贸易中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一、航运业发展趋势
(一)全球航运业仍处于产业重构阶段
由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经济体推动再工业化战略,以及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等原因,共同对航运业发展趋势产生影响,全球航运产业链正在重构格局。区域性自贸协定正在加速推进,向WTO报备和已签署的区域贸易协定的数量出现了爆发式增长。非发达经济体,如拉丁美洲和非洲,这些国家和地区为成为新兴制造业基地做了大量投资,产业转移也带动了新兴市场的航运货物数量快速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显示,2024年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值可达4.2%,预计2029年会保持在3.9%。而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大致是1.8%。
(二)全球航运市场货种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全球的海运贸易油品和大中散货的占比在下滑,汽运和液化气运输的业务扩张是比较明显的。从不同的货种发展情况来看,随着全球低碳化和环保要求在推进,油品和大中散货的运输量占比一定会明显下滑。
(三)全球集装箱航运联盟组织发生变化
2023年1月,全球最大的两家集运公司地中海航运(MSC)和马士基(Maersk)官宣解约,双方一致同意于2025年1月起终止2M联盟运营。2M联盟运营着亚洲至欧洲航线32%的运力和太平洋航线27%的运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M联盟事关整个东西贸易运输线。而目前这一航运联盟格局即将结束。马士基和赫伯罗特(Hapag-Lloyd)将组建新联盟。新的航运联盟格局一定会形成新的经营战略,而且联盟的市场竞争力、战略目标及经营策略都会发生变化。这也预示,集装箱运输市场的也会发生结构性的改变。
(四)中国港口吞吐量持续增长
中国港口吞吐量的变化也会带来这个行业新变革。短期贸易应该说是回暖的,也带动了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持续增长。其中,中国港口的表现还是比较亮眼,2024年1-9月份我国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的涨幅分别是7.6%和7.7%,发展态势良好。
(五)AI大模型技术广泛应用到港口航运业
中远集团正在打造Hi-dolphin,招商轮船使用的是shippingGPT,以及山东港的方舟TaaS和天津港的PortGPT,这些AI模型技术的应用直接推动了数据分析能力提升,促进决策效率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可有效优化客户体验。上海海事大学已启动了未来海洋实验室的建设,即将发布AI产品包括海事智能体和相关垂类模型。
(六)人工智能赋能船舶智能化发展
一方面,人工智能的融入给造船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通过智能的设计、制造以及管理等多个方面对造船业进行赋能,人工智能的技术也能够实现船舶设计的优化,包括提高设计精度和效率,生产环节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设备的应用都提升了造船工艺的水平,而且也降低了人工成本。智能管理水平对船舶建造过程也可实时监控和分析,保证了船舶建造质量,加快项目进度。所以人工智能的赋能正在推动我国造船业实现转型升级,迈向全球船舶制造业的制高点。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助力智能船舶的发展,增强船舶的智能导航、环境感知、故障预测和能源优化等能力。同时,也给船员提供了海上航行智能化辅助,提升了航运的安全性和效率,推进船员职业模式的改革。
(七)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航运业的重要议题
1.航运业的绿色转型
航运业的绿色转型,主要还是靠燃料替代。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70年生物燃料氨和氢气可满足航运业80%以上的燃料需求。当然,各种航运使用新能源的推进在未来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电动船舶主要是应用于内河和沿海船舶。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全球电动船的订单量仅次于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是航运企业下单最多的新能源船舶之一。
2.港口的绿色转型
港口正在逐步完善绿色燃料的加注和岸电设施建设。一些风、光、储一体化的港口能源设施和管理系统也在加紧建设。从码头投资趋势来看,近几年全球码头运营商比较愿意以合资方式投资绿地项目。目前,我国绿色码头据统计已经有18座,在建和在改造的港口有27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已建和在建规模处于全球前列。
二、国际航运业面临的挑战
(一)市场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在增加
当前正在处于国际政治、经济和治理体系大变革关键时期,各种“黑天鹅”事件、国际贸易摩擦、地缘政治风险以及自然灾害等不确定性都可能引发国际市场的异常波动。因此,如何提升国际航运服务的韧性,保持航运市场的繁荣发展,这是要面对的首要挑战。
(二)全球贸易增长面临挑战
在贸易去全球化、碎片化发展趋势逐渐显现后,贸易不再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全球经济将处于一个持续性的低增长周期。IMF最新预测,随着贸易的萎缩和壁垒的增加,到2028年全球的GDP增长率仅为3%,此外如世界贸易组织(WTO)、马士基和德国基尔世界研究所等权威机构,纷纷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期。
(三)绿色变革引发的挑战
在环保压力的影响下,全球对化石能源的需求应该是逐步萎缩,这也导致对这一类能源的运输需求会减少。数字脱碳技术、绿色船舶设计建造、船舶维修等将成为这个背景下的一些新兴选择。对港口方而言,清洁能源的加注、岸电的使用以及港内绿色智慧建设将成为发展重点。
绿色化发展也对相关公约、法律和保险条款都带来了新挑战。国际海事组织(IMO)和其他相关机构都要制定新的公约和法律,来适应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绿色航运发展也会带来新的法律纠纷和争议。如新能源船舶的碰撞责任、环保标准的执行,这些纠纷和争议需要借助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来解决。此外,一些新的保险责任问题也会浮现。例如,新能源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故障,以及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在相关公约、立法及保险条款中对责任划分和赔偿标准进行重新审定。同时,由于环保政策的变化会导致航运业务中断的损失,也需要纳入保险产品提供保障范围。
此外,新探测感知装备、信息通信以及大数据加持之下的气动系统的使用,会对航运业风险重塑产生巨大影响。相应的,保险产品的承保方式、保费厘定方式也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需求。
本文根据作者在由太保产险主办的“智绿远航 质创未来”——保险助力航运高质量发展2024年国际论坛上的发言整理形成。
作者:初北平 上海海事大学校长
该文已刊登在《中国商业保险》2024年四季度刊
总第142期
上一篇: 从“理赔裁判”到“风控大脑”:保险公估的2025商业重构逻辑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