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险些成功的诈骗案在农银人寿福建分公司被成功拦截。一位八十岁高龄的老人欲办理保单贷款,用于投资一款所谓的“财政部刊发、年收益超10%”的债券计划。幸得工作人员警惕性高、专业度强,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敏锐察觉风险,不仅及时劝阻了客户,更果断报警,成功守护了老人的养老钱。此案暴露出针对老年人群体金融诈骗的新动向,特此向广大公众,尤其是老年朋友及其家属发出风险提示。
一、案件回顾:精心设计的骗局链条
据了解,事发当日,老人在办理保单贷款时,工作人员按常规流程询问贷款用途。老人透露,计划将贷得的款项全部投入一款承诺高额回报的“财政部债券”。这一反常情况立刻引起了工作人员的警觉。进一步沟通得知:
1.家人并不知情:如此大额的贷款及投资行为,老人的家人完全不知晓。
2.高收益诱惑:对方承诺的年化收益率超过10%,远超国债及正规渠道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
3.权威机构背书:诈骗分子打着“财政部刊发”的旗号,利用老年人对国家权威的信任进行包装。
工作人员凭借专业经验,判断这是一起典型的金融诈骗,随即对老人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和劝阻,并第一时间报警,避免了老人巨额经济损失的发生。
二、风险剖析:骗局何以瞄准老年人
本案中的骗局精准地利用了老年投资者的几个特点:
1.信息不对称:老年人对金融新产品、新骗术了解相对较少,难以分辨所谓“国家项目”的真伪。
2.追求资产保值增值:在低利率环境下,对养老资产的保值增值需求迫切,容易轻信“高收益、低风险”的承诺。
3.情感孤独:诈骗分子往往通过“温情营销”、频繁联系获取信任,老人因家人关怀不足而易被攻陷。
4.“面子”心理:倾向于相信“内部名额”、“特殊机会”,不愿与家人商议,怕被否定。
三、防范指南:如何筑牢养老钱的安全防线?
有效防范此类风险,保护财产安全,我们建议:
对老年朋友而言:
1.凡事先与家人商量:任何涉及大额资金支出,尤其是通过贷款进行投资的行为,务必与子女或信得过的亲友沟通,听取多方意见。
2.认清官方渠道:财政部发行的国债主要通过银行渠道发售,收益率透明,绝不会通过个人或非持牌机构私下推销。可通过银行官方客服、官方网站查询核实。
3.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 对任何承诺“保本保息”、“超高回报”的投资项目保持高度警惕。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年化收益超过6%的理财产品就已蕴含较大风险,10%以上的所谓“无风险”投资基本可以判定为骗局。
4.不轻信陌生来电与拜访:对主动上门的“理财顾问”、“政府专员”等身份人员,务必核实其身份和工作证件,不轻易签署文件。
对子女家属而言:
1.常关心,多沟通:定期与父母交流,了解他们的财务状况和理财想法,及时提醒潜在风险。
2.勤科普,增意识: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老人普及常见的金融诈骗案例和特征。
3.留心异常迹象:如发现老人突然有大额资金流动、频繁接听神秘电话、或提及不熟悉的投资项目,应温和地问询并介入了解。
养老钱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根基,一旦受损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希望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提升老年群体的金融风险防范能力,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共同守护好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安宁。

上一篇: 农银人寿泉州中支进社区开展反诈宣传活动——情暖金秋敬长辈,识骗防骗保安宁
下一篇: 返回列表
活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