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监管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城镇化 保险梦

2013-07-29 17:15:19来源:中国保险报作者:记者 高嵩 史方舟/摄阅读次数: 添加收藏
摘要:
城镇化 保险梦

    □本报记者 高嵩

    城镇化是一个个人、一个个家、一个个故事。

    城镇化助推中国梦,城镇化关联保险梦。

    2013年夏,《中国保险报》记者零距离感受城镇化进程的脉动。

    在北京昌平沙河城中村,已经来京打工十几年的张俊平依旧和家人蜗居在七八平方米的小屋子里。

    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马城镇,村民赵其瑞将同村闲置的土地承包下来,成立了农业种植有限公司,干起了现代农业。

    在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的福建泉州,“金改”方案刚刚下发,曾经支撑泉州几十年大跨越发展的民营企业,站在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历史新节点上。一场声势浩大的民企“二次创业”大幕正在逐渐拉开。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差距就是潜力。从现代化发展规律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

    在新型城镇化的浪潮中,作为“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的保险业,如何服务其中并分享红利?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保险发展程度与城镇化水平高度正相关。在脱离土地、血缘等传统生活保障依托之后,保险成为人们生活中新的、不可或缺的保障手段。

    保险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其内在逻辑是:我国的社会保险体系能够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城镇化率提升伴随的人口转移、财富增长及产业变革,将提高社会对商业保险的需求;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城市建设融资需求,将与保险资金形成天然的匹配;城镇化必将带来土地的规模化生产,而农业保险的发展将助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水平;通过参与公共产品和服务采购,各类责任保险将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高社会管理效能……

    回顾历史,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由来已久,在改革开放后驶入快车道。

    中国的城镇化,规模之大为人类历史所未有。从上世纪80年代的“小城镇战略”,到本世纪初“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再到“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中国打造了世界最快的城镇化发展速度,令世界为之侧目。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跃至2012年的52.57%。这意味着13亿总人口中,城镇居民和农民各占一半。

    然而,在“52.57%”的背后,原有的城镇化发展方式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城市二元结构的加剧,农民工“半市民化”,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引发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等“城市病”,大量农民工进城造成农村“空心村”和土地撂荒……

    新一届政府正在探索一条更加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

    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其承载的含义远远超越经济领域,绝非仅限于满足社会需求的生产力范畴,而是已经全面触摸到整个社会的结构性变革。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在本期城镇化与保险特刊中,你将看到,《中国保险报》记者走入农民工的家里,感受他们从“身进城”向“心进城”转变过程中的真实诉求和心路历程;记者深入安徽农村的田间地头,了解农业种植大户在粮食高产背后的担心与隐忧;记者来到改革前沿的泉州,感受“民办特区”二次创业的活力。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鲜活的个体,讲述保险与城镇化的故事。

    同时,我们还将目光聚焦在30个省(市)、286个地市的1300个相关数据,希望在其中抽丝剥茧,摸索出城镇化与保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一次艰苦的探索和尝试。面对结论,你会发现,数据会说话。

    作为保险行业舆论主阵地,《中国保险报》期望通过本期城镇化与保险特刊,和读者一道,共同探索城镇化与保险业发展改革的诸多可能。

    本报记者 史方舟/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