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期人物 史带(C.V.Starr) “远东保险王”史带与上海滩传奇(下) 【主要参考资料】: 《上海金融志》(洪遐管 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7月) 《保险中国200年》王安 著/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1月1日第一版 《迷失的盛宴:中国保险产业1919-2009》陈恳 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 “我的心在远东——远东保险王和报业巨子史带”摘自《当代金融家》(2006年)/作者为康健、刘更芳 “档案中所见的远东保险王史带”摘自《老上海珍档秘闻》/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出版 □林振荣
(本文“上”见11月4日本版同名文章) 外滩标志性建筑作总部 借新闻媒体造广告效应 1927年,史带羽翼渐丰,需要一处体面的总部大楼作形象招牌,于是迁入上海外滩17号字林西报大厦。1923年落成的这幢9层大楼曾是当年外滩最高的大楼,在外滩建筑群中傲然屹立,引人注目。由此开始,外滩17号成为外滩唯一以保险业为主的大厦,其原来的名称渐渐不为人所知,友邦大厦闻名遐迩,成为旧上海驰名世界的保险窗口。不出几年,史带就以此做大本营,通过这幢楼的保险公司再控制住许多保险公司,使它们实际上隶属于美亚和友邦,形成实力强大的保险王国,史带也因此成为享誉中外的“远东保险王”。 除在保险领域取得巨大成功,史带还非常善于投资运作,他利用保险资金开设了友邦银行,和恩人礼文合股投资实业,开办信通汽车公司、恒业地产公司等。在全盛时期,友邦大厦底层是他的友邦银行,三、四、五楼分别是他的美亚保险公司、友邦水火保险公司、四海保险公司(1948年更名为美国友邦保险公司AIA),八、九层分别是他的友邦人寿保险公司和法美保险公司。史带仅用了十来年的时间,就在东亚地区打造了一个庞大的金融托拉斯帝国。 当然,值得一提的还有,为操控新闻舆论导向,做过记者的史带还进军报业,1931年,收购英文日报《大美晚报》,1933年,推出中文版,亲自担任发行人。1937年,日军侵占上海,同时接管设在公共租界里的国民党新闻检查所,宣布所有的中国报纸都得接受审查,上海沦为“孤岛”。《大美晚报》因系美国注册,可以不接受日伪新闻检查,是仅有的享此特权两家中文报纸之一,实际上成了宣传抗战的重要论坛。为了扩大受众,同年12月1日,大美报社又增发中文版《大美晚报晨刊》,一日两刊,积极报道抗日救亡活动,“迅捷敏快”地揭露日本的侵略暴行(《大美晚报》刊登的关于日军杀人比赛的报道至今还收藏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增强民众的抗日信心和勇气。 史带还特别在《申报》上发表《责任声明启事》,表示其所办《晚报》和《晨刊》,“服膺议论自由之精义,敢作无畏及切实之评论”,“不接受任何方面之检查”,公开反对日本淫威。不过,维护正义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1939年起,《大美晚报》的编辑朱惺公、张似旭、程振章、李骏英等先后被日伪特务暗杀。史带本人也常常收到恐吓信和恐吓电话。1940年7月1日,日伪政府正式发布了对史带的通缉令,环境险恶,史带被迫离开中国。 史带很懂得借力,很会利用明星效应。他千方百计把当时的上海工商界名人贝润生、吴蕴初等人纳为友邦的保户,接着大肆宣传,以求明星示范效应。史带利用掌握的报刊媒体工具,期望以强势的保险宣传攻势引导消费时尚。当时,上海保险业同业公会曾有决议,限制同业在报纸上登广告进行竞争。史带就灵活变通——客户到美亚去参保,不出事不要紧,一旦出险,数额不大,美亚的职员马上口头承诺照赔,第一件事便是拿出一张打印好的稿子,请客户盖章签名:“本人遇险损失惨重,幸曾投保美亚,出险之后赔款迅速,免我忧急,特此鸣谢”云云,赶着送去报馆,鸣谢启事晚上就能登出来。另外,史带命人在沪、宁、杭一带的城市,如无锡、嘉兴、苏州、镇江等,竖起一种红字的双柱广告牌,上面大书“美亚保险公司总公司上海外滩十七号”,似广告又不是广告,同样起到了宣传作用。甚至走进电影院,每部片子前面都会加一条字幕:“如要保险请到美亚保险公司。” 1925年6月25日,史带创办《友邦汇报》,搭建起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平台。每半月出版一期,八开正反面印刷,刊登公司内部各项活动的报道、人事任免启事,公司通告,并登载月度营业成绩最佳的经理员台衔等信息。客观上起到了传达企业决策层的思路想法、弘扬企业文化、增进员工交流、彰优促劣的作用。 史带还舍得在公益领域投资,旨在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借政府的影响力来树企业的形象。比如,寿险运营离不开社会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撑,重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科研等方面知识的普及工作,可以使寿险业务深入人心。友邦设计印制了各种卫生健康宣传小册子,分赠客户,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通过赠发《个人卫生论》《体操与健康之关系》《牙齿与康健之关系》《霍乱》《伤寒症》《猩红热症》《肺痨与肺结核之关系》等卫生健康资料,配合铺天盖地的寿险广告攻势,友邦赢得了中国人的信任。 人性化管理策略 史带的成功之道,除了上述审时度势,选贤任能,广招博揽,控制舆论宣传、经营有方等之外,还有比较突出的,那就是企业内部推行人性化管理策略。也许是早年在日本横滨的经历留下的印象太过深刻,史带一生崇尚平等,真诚待人,十分反感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和欺诈。史带认为,尊人者自尊,成功的行业领袖,首先是有人缘、受同业尊重的人,史带一生都为之努力践行着。在公司里,他身体力行,带头尊重下属,尊重同事的才华、尊严和财产。史带真正领悟了中国人办事靠人际关系的真谛,仗义疏财,与职员经常酒肉应酬,每逢春节假日,他常带全体员工(勤杂工也在内)包租几辆汽车到苏杭游玩,一边拍照,一边登报宣传。史带还曾花2750美元为过世的下属赵某建造坟墓,甚至下属杨某投资失败,史带代为清偿债务,费银8420元之多。史带的慷慨大气,为时人所叹服,在当时暗无天日的旧中国,史带这种带有人情味的举动,不但为公司赢得了美誉,同时也获得了员工的忠心。 阅读当年的《友邦汇报》,有一段报道让我十分感触:圣约翰大学高才生潘学安,留学海外学成归国后,即被友邦公司延揽重用,先任史带的秘书,后担任友邦副总经理多年。1927年3月初,潘学安因答应上海实业巨擘刘鸿生邀请,准备协同创办纯粹华资的大华保险公司,筹办事务殷繁,特请辞职。史带鉴于潘另谋他就的举动,符合自己向来扶持华人之宗旨,不得不准其所请。感念潘数年来为友邦初创发展壮大擘画,居功至伟,因此在潘离开友邦之时,由史带发起,邀集公司上层职员12人,在自己住宅里设宴饯行。宾主席阑,史带与同仁还公费赠予潘金表一块,藉以纪念(注2)。史带与潘的个人私谊维持终生,相比较当下业界同行是冤家,分道扬镳即成仇敌的状况,让人唏嘘不已。 朱孔嘉也是史带重用的华人精英之一。回忆往事,他无限感慨:“我们之间亲密无间,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就餐或促膝谈心都是如此,彼此都称是对方的知己”。朱孔嘉在日军侵占上海租界的前一天,勇敢而机智地将友邦的资料和财产转移出去,拯救了公司。1948年,友邦的远东总部从上海搬徙到香港,包租了3架飞机将上海的员工、员工家属和公司财产与资料全部撤离到香港。之后,朱孔嘉担任了20多年的远东区总裁,然后调回纽约总部担任了友邦母公司AIG的全球高级副总裁。他一生在史带创办的公司里服务了70年,一直工作到89岁时才退休。 1939年,美亚总部从上海撤离时,并没有遣散上海员工,而是把那些愿意继续追随美亚的中国员工带到了美国,让他们懂得公司真诚负责的心意。这些员工中的许多人由于语言障碍,不能在美国继续营销保险,史带就安排他们做纽约总部行政餐厅的中餐厨师或者服务生,工资待遇如前,并根据美国的收入水平相应调整,据说主厨的薪酬待遇和公司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士相当。 投桃报李,美亚友邦职员都对史带及公司表现出耿耿忠心,以优异的工作业绩作回报。1927年10月,为了祝贺史带35岁寿诞,友邦同仁自发组织特别祝寿活动:自10月1日至14日为致送寿礼之期,以每人招徕的签字并验体之投保单业绩为寿礼,通过加倍努力工作,以示庆贺之诚意,对招徕最多的人员奖励金质纪念章,上刻人员姓名,藉谢隆情,而资纪念(注3)。 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一份投资审查报告里,称赞史带极有经营头脑,而且“饶有资产,信誉殊佳”,其时保险同业对史带也有“生意迁就,赔款认真……经营方式,又极具巧思,无怪其营业,蒸蒸日上也”的评价,其言不虚。 审时度势避险自救 实行全球化经营 为了躲避日本人燃起的战火,史带于1939年把美亚总部从上海搬迁到了纽约。果不其然,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侵略者随即进驻租界,勒令上海的英、美、法等敌对国的保险公司停业,并将外籍人员关进集中营。友邦的远东业务部被迫关闭。为维持公司的整体运作,史带积极拓展其他海外市场,他以古巴首都哈瓦那为中心,将业务辐射到周边的几个邻国,夺取了之前被德国、意大利主宰的拉丁美洲保险市场。二战后期,史带旗下的AIU紧随英美占领军的脚步,迅速挺进日本和欧洲大陆市场。战争虽然让史带的公司蒙受一定的损失,但也赋予了其全球市场布局的巨大机遇。 抗战胜利,史带马上开始重建远东的业务,友邦成为首家在上海恢复业务的外资公司。不久,史带意识到国民党政府不会长久,便将收来的保费兑成外汇,转往中国香港、菲律宾等地,甚至请美舰夹带美钞出境。1946年,一部分友邦人寿保户联合起来向友邦索要已期满的人寿保险及死亡赔偿金。史带借口币制经过日伪时期以及国民政府几度变更,折算之后已不值钱,拒绝偿付原币(银元)或按实物价格折算。保户声言要向法院起诉,史带在国外得知后,忙电告友邦人寿“立即紧急迁移香港”。 朝鲜战争爆发之后,1950年12月16日,美国政府宣布管制中国在美国的公私财产。作为对应措施,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2月30日宣布,对美亚以及北美洲两家美商保险公司实施军管。不过,军管后发现,美亚保险公司水险自留额高达旧人民币332亿元,而交验的准备金仅旧人民币5000万元。1951年1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命令美亚按照营业准备金的1/4作为最高自留额。此后,美亚收入骤减,不得已于4月1日申请停业。 在1951年,史带开始在欧洲、非洲和中东设立分公司,拓展业务。作为全球化的一位先驱,史带早于他的同时代人很多年就开始了全球经营,分散风险。就在其他人还在学习如何去理解本地市场和本地人时,史带早已将那些有前途和有才华的本地人培养提拔到了经营管理的要职,并已带领他们走向富有。在美亚、友邦的基础上,史带组建统辖各子公司的美国国际保险集团(AIG),慢慢地成长为世界保险公司“巨无霸”。 钦定保险帝国接班人 凤凰涅槃 创业成就非凡的史带在家庭生活方面颇不成功。44岁时,史带经历了一生之中唯一的一次婚姻,但在结发15载之后,妻子玛丽居然跟着一名俄国画家私奔了。家庭生活的不幸让史带倍感到人世间的悲欢炎凉,稍觉宽慰的是他结识了莫里斯·格林伯格(Maurice Greenberg),一个出生在纽约的犹太青年,同样的经历(从小丧父,军旅生活,小小年纪就养家糊口),内心燃烧着创业激情,不知疲倦,遇事能当机立断,而且同样有着东方情结。这让史带想到年轻时的自己,他对别人说,我想要的儿子就是格林伯格这个样子。格林伯格不仅帮助史带实现了在美国本土大展宏图的梦想,而且缓解了史带人到老年膝下无子的孤独和失落感。 1968年圣诞节前夕,76岁的史带因为心脏衰竭在纽约的家中去世。去世前一年,他将格林伯格定为自己的接班人,将全部个人财产捐赠给史带基金会,以帮助那些有才华的人去实现自我的价值。 格林伯格接手一年后AIG上市,当时市值3亿美元。35年后,到2004年12月31日,格林伯格从AIG卸任的最后一个财年,市值达到了6000多亿美元。格林伯格被尊为美国保险业的“教父”。 史带基金会感念始祖的远东情结,以史带的名义向美国的一些知名大学捐赠了东亚图书馆,致力于建立美国的东亚资料库。目前在美国,除国会图书馆外,中文典藏在30万册以上的有: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6所大学的东亚图书馆,其中就有两所用史带命名。AIG的继任者也许是谨记了始祖的经营理念,深知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因此,很早就与新中国建立良好关系。1980年,美国国际集团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成为1949年以后首家与新中国接触的外资金融机构。此后,AIG又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合作成立中美保险公司,各占50%的股份,这是新中国最早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 中国是个大市场,AIG的梦想就是继续半个多世纪之前史带在上海滩的传奇与神话。1992年,AIG在上海成立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向全世界高调宣布:友邦保险“回老家”了,这是第一家在华经营寿险及非寿险业务的外资保险机构。与中国的合作,友邦步步领先。格林伯格始终没有忘记他们的“龙兴之地”——外滩17号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西式建筑。当友邦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第一批抢滩上海,在选择办公地址时,首选友邦大厦,租期一订就是30年。1998年5月,美国友邦保险公司(AIA)终于得以重返旧址,打出的宣传广告是“世界保险巨擘源自中国”。 与上海的姻缘还在继续,2005年,AIG以史带基金会的名义捐助183万美元,修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大楼。当年3月,在国福路落成剪彩,被命名为“史带楼”,楼内最大的多功能报告厅还被冠以“友邦堂”,成为复旦百年校庆前的最大献礼工程,目的在于实现史带当年的夙愿——培养更多的保险高管人才。
注2:《友邦汇报》第二号第三期 注3:《友邦汇报》第二号第九期 |
上一篇: 外出务工保险帮了我家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