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债权投资计划调整为注册制、保险机构投资能力“牌照化”管理后,近日来被密切关注的3项保险投资新政终于悉数出齐。2月17日,中国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产品业务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将支持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产品业务试点,不仅包括“向单一投资人发行的定向产品”,而且包括“向多个投资人发行的集合产品”。
“相对于信托、券商资管、银行理财等资产规模的高增速,保险资产规模近几年增速仅20%左右。在这种大资管时代背景下,保险投资新政放开保险资金投资范围并且重新试点保险资管产品将有利于保险资管在市场中拓宽资产累积来源。”对于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业务试点的重新开闸,华泰证券(601688)研究员吴耀认为,与券商、基金、信托相比,目前保险资管公司的业务存在“单一性”和“被动性”的特点,即主要被动受托管理保险资金,第三方资产管理非常少。随着试点的再次开闸,保险资管公司有望在规模快速增长的资产管理市场上获得自身的地位。
实际上,目前我国保险行业的资产规模主要来源于保费收入。近年来,受银行理财产品夹击、银保新政、个险渠道遭遇瓶颈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保费收入增速下滑明显,加之资本市场表现低迷,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规模及投资资产规模增速出现了较大的下滑,从此前几年35%~40%的增速迅速下滑至20%左右。
然而,就在保险业资产规模增速放缓的同时,其他资管产品的规模却在高速增长。2012年,券商资管理财产品的发行及投资范围进一步放宽,加速了资管规模的扩张。据统计,截至2012年末,券商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为1.89万亿元,而2011年末资金总额为2818.7亿元。基金方面,2012年新成立基金公司8家,截至2012年末,整个基金行业资产管理规模达到了2.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9%。与此同时,信托因灵活的产品设计及多样化的资金运用不断迎合社会需求,从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六年复合增速达70%,2012年资产规模已超7万亿元。银行理财伴随着银行揽储压力而生,同时也为银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从而逐渐成为战略重点,规模在近年来取得爆发式增长,近六年复合增速高达80%。
“早在2006年,保监会就曾启动了保险资管产品的试点,华泰、人保、太保和泰康等四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获批开展试点。”据保险专家介绍,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是指保险机构推出的主动管理型资产管理产品、类公募基金业务。此前第一轮试点时发行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有6款,有1只是货币型,其他为债券型产品。中国人保资产安心收益投资产品在2012年收益率为6.27%,位列第一。保监会此次再度启动试点,不仅是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发挥主动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要突破,也是其迈入大资管平台的重要里程碑。
据了解,随着试点的再度启动,目前已有人保资产、泰康资产、太平资产三家公司申请发行的5只股票、债券、基金型产品获备案。而在试点启动前,去年12月30日,证监会公布《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拟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机构三类机构直接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2013年1月,保监会公开征询《保险机构销售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这意味着保险机构向开展公募基金业务又往前迈进了一步。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保险资管产品试点的重新开闸也将使保险公司利润来源多元化,或将进一步增加公司的资产管理收入。参照信托和基金行业,吴耀简单测算了保险资管未来可能的盈利规模:“截至2010年末,国内资产管理规模在21万亿元左右,五年的复合增速达30.5%,近两年按照20%的增速测算,2012年末,国内资产管理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静态来看,国际上保险资管占到整体资管规模的30%左右(对应资产规模9万亿元),保险资管管理资金的增量可达2万亿元左右,按照0.4%计算盈利规模的话可达80亿元。目前,占保费收入65%左右的四家上市险企的盈利水平在550亿元左右。”
从政策走势来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客户不再限于保险机构,未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将有可能进入公募市场。对于未来的保险资管产品,一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相关负责人称,要与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竞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产品线必须在现有基础上要逐步延伸,同时要加强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建设,借鉴、消化吸收资产管理行业其他市场主体的产品设计开发技术、经验,紧紧围绕客户需求扩展创新产品设计。与此同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要积极稳健地介入公募理财产品领域,通过投资顾问产品、投资连接保险产品、非预定收益理财产品等准公募方式,以灵活的产品形式积极开拓准公募市场。
上一篇: 中国保监会整顿保险兼业代理市场
下一篇: 汇丰又卖“保险” 印度合营寿险股权待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