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监管需要审慎果敢和开放透明
2013-02-17 08:58:26来源:
保险代理人作者:
阅读次数:
次
添加收藏
摘要:
“十八大”是在我们党和国家步入重要发展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大会在这个重要时刻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做出了明确和自信的回答,必将对我国的保险监管事业产生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会议报告中对理想信念、旗帜道路、价值取向等重大问题的深刻阐述,应当引起我们对保险监管一些基本理念和基本问题的追问和思考。
当前,保险市场正处于大变化、大调整和大发展的重要阶段,监管者的导向和引领作用更加突出,监管干部的综合素质和精神状态越发显得至关重要。在这个重要时期,我们应当努力培育、倡导和树立坚守、创新,审慎、果敢,开放、透明的信条和理念。
所谓“坚守与创新”,就是要坚守理想信念,牢固树立为人民监管的理念,切实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坚守保险监管的宗旨和原则,坚守岗位,坚守职责,坚守专业和敬业精神;就是要经得起风雨,耐得住寂寞;就是要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就是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保险监管工作一定要贴近企业、贴近行业,贴近市场,但是,一定不要跟着企业跑,跟着行业跑,跟着市场跑,否则就会远离宗旨,远离目标,丢失了阵地,迷失了自我。
坚守不是僵化,正如《诗经》所言:“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人类的今天,也不会有马克思主义,不会有中国共产党,不会有新中国,不会有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没有创新,我们的保险事业就会失去生命力。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创新不是哗众取宠,不是花样翻新。中华文明延续了几千年,我们至今仍然不需要拿五根筷子吃饭,也不需要穿三条腿的裤子上班。有人说创新很容易,我们却感到保险监管的创新很艰难,如果弄出个花样,就给块金牌,那么诺贝尔奖恐怕早已黯然无光。
所谓“审慎与果敢”,就是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保持行为理性,监管者对企业、行业和市场有利因素的预期,应当尽量留有余地;对风险和问题的估计,应当力求充分。“审慎”和“监管”是相伴而生的,审慎是保险监管的内在职业特征,监管者的审慎品质本身就是对市场自发冒险冲动的一种理性的制约。
我们要审慎,也要果敢。合格监管者的思维要敏捷、判断要准确、行动要果断。平时能沉得住气,关键时刻能下得了手;应当具备拿得起,放得下,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素质和功底。要当断则断,雷厉风行,该出手时就出手。决不可以推诿扯皮,左顾右盼,前怕狼后怕虎,否则就会把小事拖成大事,把大事拖到不可收拾。
所谓“开放与透明”,就是监管者要有开放的思维、开放的视野和开放的胸怀。有了开放的思维,我们就不会被定式所困;有了开放的视野,我们就不会被乱象所惑;有了开放的胸怀,我们就会像海纳百川那样,源源不断地凝聚各种各样的营养、智慧和力量。
透明是一种无形的伟大力量,我们应当在阳光下生活,在阳光下工作。要努力让中央精神的阳光普照到保险监管的每一个角落;要努力让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监管资源能够在阳光下公正配置;要努力让保险监管干部们能够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作为监管者,我们应当、也必须努力增强工作责任,确保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严守工作纪律;努力营造一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努力让每一位同志都能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在奉献人民、奉献社会、奉献保险监管事业的同时,也能够使我们自己身心更健康、生活更美好!
注:这是2012年11月20日,孟龙在中国保监会学习“十八大”精神交流会上的发言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