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监管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让保险走进寻常百姓家(感言·十年)

2012-09-21 09:03:33来源:人民日报作者:阅读次数: 添加收藏
摘要:
 报道保险行业8年,很多难忘的采访经历,带着色彩与味道,盘桓在我脑海。

  2006年4月,穿行于绿色而泥泞的乡村小路,我去广西采访农村寿险业务。兴致勃勃而去,回来却交上一篇忧心忡忡的稿子《农业保险:还要迈好“三道坎”》――访察所至,并没有适合农民的险种,保险公司把长期寿险拆分成1/5、1/10卖给农民;也没有保户真正弄清楚保险条款的含义,甚至没人了解保险的保障功能;更没有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只有一家公司下来卖,横竖没个比较,贵了贱了不知道。”采访时,村民请我们品尝他种的柑橘。那是个阴雨天,柑橘并未熟透。吃着、听着,嘴里心里,酸酸的。

  2008年9月的山西省运城市西山头村,粉色的波斯菊开满庄院。当年,保监会启动农村小额保险试点,农民花10元、20元,就能得到几千元甚至几万元的保障。一时间,涌现出许多整村投保的小额保险村。与此同时,营销员本地化的新机制,让保险营销在逐步健全规章制度的同时,又多了一层“道德”约束,营销更加贴近群众需求。在西山头村,我随机采访了许多农户,结果都令人欢欣。那天忽然降温下雨,农民特意煮了滚烫的酒酿鸡蛋给我们取暖。望着墙头、窗外的笑脸,我们甜在嘴里、暖到心上。

  今年2月,冬寒未尽,河北省唐山市西足里村的白墙灰瓦宁静祥和。驻村保险站建在村头,营销员是本村人,站里设备、制度齐全,营销员可以“掰开来揉碎了”解释各类条款。2080名村民,人均保单是全国水平的2.3倍。采访团没有引起围观,村民对记者不陌生,说起保险更是头头是道。一位农户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城里人炒了这么多年股票,有几个赚的?保险就是强制储蓄,分红高当然好,没分红也能抗通胀,遇事还能救急。”就是这种纯朴却理智的保险观念,让农村保险的发展基础日益坚实,让保险像柴米油盐般,走进农家寻常日子,散发着人间烟火香。

  农村保险在成长、成熟中,所面临的问题、困扰都是中国保险业近年来发展的缩影――企业的扩张、保费规模的扩大、财富效应的扩散,让它在经济社会中逐渐“高调”起来;而业务结构的失衡、区域发展的不均、服务水平的滞后,又让它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实践证明,解决这些问题,一是有赖于市场体制机制的健全,无论是产品、渠道,还是服务,都交由“效率”和“效益”优胜劣汰、以脚投票;二是加强监管,加大消费者保护力度,保障供需双方信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实践证明,保险业的每一次主动“调试”、“校正”,或早或晚、或直接或深层,最终都指向科学发展之路。

  我相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险业在“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方面的作用将逐步强化,责任也愈加重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