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政府利用财政杠杆帮助农民抵御农业生产风险的重要方式。但由于我国多数地区的农业抗风险能力偏低,导致保险公司收益率难有保障,推广起来并不顺利。
而在福建龙岩,政府以财政补贴来撬动、由国有保险公司提供给农民的各种农业保险达17项之多,覆盖了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过去5年,政府投入的保费仅占财政收入的1%,农民因此获得的保障额度是财政投入的4800多倍。更可喜的是,保险公司从政府推行农业保险的决心中看到了长远收益,有望让这项政策走得更远。
虽然是寒冬腊月,但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上洋村700多亩的蔬菜大棚里却一派丰收景象:西红柿、辣椒、黄瓜水灵灵地挂在枝头。
“吃吧,不用洗,绝对比超市里的好吃。”众发蔬菜协会理事长谢必生摘下一根黄瓜递给记者。“我想让保险公司再给我搞个产品质量保险,这样就更好闯市场了。”自从尝到“三农”保险的好处后,小谢至今念念不忘“保险”二字。
龙岩2010年起在全国率先推行“三农综合保险”,由财政补贴、国有保险公司运作、覆盖农民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农业保险。
保险范围广
涉及农民生产生活各方面
龙岩地处闽西山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但自然灾害频发。2006年夏,龙岩一个月内连遭5场特大暴雨,7个县市全部受灾,1.2万多户群众房屋严重毁损,10余万群众无家可归。当年,龙岩市政府恰好与人保财险龙岩分公司合作推出“农房保险”项目,凡因灾害损毁的房屋,保险公司一律赔偿3000元。灾后不到一个月,人保公司就累计发放理赔保险金2300多万元,大大加快了群众灾后重建的步伐。此后,福建开始在全省推行龙岩“农房统保”作法。
随后,龙岩市委、市政府开始探讨能否通过“政府花钱购买服务”的形式,为220万老区农村群众送上“全天候”保险。从当年9月起,龙岩陆续推出农村人口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新农合”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以及水稻保险、母猪保险、林木火灾险等。前两种保险,保费由市县两级财政全额承担,后三种则承担70%—80%。到2008年底,这五种保险在整个龙岩实现了全覆盖,平均下来,每个农民每年可获得超过10万元的风险保障,而保险范围涉及住房、农业生产等。
2009年5月,龙岩又在上杭县古田镇建立了全国首个“三农保险示范区”,人保公司干部到古田挂职副镇长,当地21个行政村设立专门联系点和负责人,推广“三农保险”。经过调查群众意愿后,“三农保险”又增加了小额农村家庭财产保险、农村小额人身意外保险、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外出外来务工农民小额保险、露地蔬菜种植保险、乡村干部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险等新险种。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2011年,“三农保险”正式在龙岩7个县市区、119个乡镇中开始逐步全面推广。
我们协会的蔬菜明年要扩展到2000多亩,我全都下了保。如果再推出蔬菜安全质量方面的保险,我们肯定要买。
众发蔬菜协会理事长 谢必生
政府掏得起
过去5年保费投入仅占市财政的1%
像龙岩的这种政府由过去“事后救济”变为“事前投保”的做法,在国外很多地方早已如此。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市场化运营的赔偿机制,自然要比以往政府救助,效率高、规范化、补偿效益好;把财政中本不固定的赔偿支出,转变为固定的预算支出,通过市场化运作,其惠农效益也被显著放大。
这方面,上杭县最有感触。2006年至2009年间,上杭县用于“三农”保险的财政投入每年约300万元,而其间当地农民获得的赔偿金则高达2000多万元。
但政府投得起那么多保险项目吗?这些保险项目对群众到底有多少实际效果?
目前龙岩的“三农保险”共有17项,其中5项龙岩起步较早,但后来由于中央也推出了同类的政策性保险,因而获得了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剩下的12项是地地道道的“龙岩制造”,保费由市县两级财政与农户共同承担。按目前龙岩重点推广的小额农村家庭财产保险等3个项目,平均每人年保费也不过45元,而还有3年的财政补贴,但获得的保障收益则高达3万元。“小投入、大保障”的效果,一目了然。
近年来,通过狠抓结构调整和跨越发展,龙岩市经济发展在整个福建省山区市中一马当先,2011年前11个月,全市首次突破千亿元规模、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粗略算下来,总共17项“三农保险”,2006年到2010年龙岩市各级财政保费总补贴14187万元,只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1%。而5年间各级财政保费总补贴与农业风险保障额6822.77亿元之比为1∶4809,平均每个龙岩农民每年获得超过20万元风险保障,这是其他任何农业财政投入效率和政府资源配置效率所不可比拟的,再次证明了保险机制对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的放大效应极其显著。而这些保障又恰恰是当下龙岩市山区农民最为渴求的保障内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很可观。
正因如此,在得知了这项政策后,谢必生以众发蔬菜协会的名义,从去年起一口气便为全协会40多名会员的露地蔬菜、大棚蔬菜,全部上了保险。幸亏他投了保,去年一场洪水,他们的300多亩刚刚下种的菜地全部被冲。“赔偿了1.5万元,刚好补了种子的钱。”
政府不可能一夜间做出大蛋糕,但“三农”保险却通过有限的财政资金,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龙岩市委书记 张 健
公司保得起
目前已基本可以实现盈亏平衡
群众受益了,全方位保障了生产生活;政府满意了,财政扶持效益大大提高。但人保公司能承受得起吗?
“但从"三农保险"业务上讲,这块投入在经济效益方面只能略保不亏。”人保财险龙岩分公司总经理陈贺告诉记者。据他提供的信息显示:2006年至2010年,公司涉农保险保费收入共计1.426亿元,而赔款支出则达到1.3021亿元。其中2010年保费收入为4596.63万元,赔款支出达4483.71万元。
实际上,第一年开始进行农房统保时,人保公司收入农房保费还不到300万元,却一口气赔出2000多万元,自然是亏损了。“根据我们保险业通常法则,只有参保的越多,效益才能最终拉平,直至实现盈余。经过5年的摸索与推广,目前我们已基本可以实现盈亏平衡,就说明了这一点。”陈贺告诉记者。
其实赔本赚来的不仅是吆喝。随着人保财险龙岩分公司开展“三农”保险业务,这项工作也为他们带来了意料不到的品牌效应人保财险龙岩分公司在当地声名鹊起。农房统保这个公司最早的项目,还荣获年度中国“最具市场影响力保险产品”和“最佳责任保险产品”两项称号。
更由于此,龙岩人保在当地的业务也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龙岩市重点工程及单位财保业务90%以上都由龙岩人保财险承办。“这样的三赢局面,也正是我们未来进一步推动"三农保险"继续发展的动力和希望。”龙岩市市长黄晓炎说。
不能光看短期效益。我们更看重的是政府推行“三农保险”制度的决心。
人保财险龙岩分公司总经理 陈 贺